主页(开丰娱乐)主页页,涵盖了众多重要信息和核心论点。若您希望深入了解,请参阅原报告,获取方法已在文档的最后部分提供。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本文基于西部证券研发中心发布的《混合动力赛道专题报告:技术路线明晰,竞争格局重塑》,深入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技术原理与构型、技术方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行业视角。
自2021年以来,国内普通混动车型的市场渗透率变化相对较小,而插电混动车型的渗透率则保持了稳步提升的态势。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1月,国内插电混动车型的渗透率仅为1.39%,而到了2024年8月,这一数字已经跃升至20.69%,远超普通混动车型的3.66%。这一变化表明,尽管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减弱,但市场需求的增长已经成为推动插电混动车型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政策与法规端,尽管双积分政策的影响力逐年减弱,国补金额也持续退坡,但插电混动车型的渗透率仍然保持了整体增长的态势。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市场上涌现出的比亚迪DM-i系列、理想、问界增程版等热销车型密不可分。这些车型的成功,标志着插混车型渗透率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已经从政策与法规端转向了产品与需求端。
在供给侧,由于政策法规对燃油车排放及能耗的多重限制日益严苛,国内的主机厂在车型研发端持续向新能源转变。在需求侧,由于完全实现纯电动化周期较长,预计在一定时期内,以PHEV和REEV为代表的混动车型将持续成为乘用车市场的主力。自主品牌车企如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纷纷推出了混动产品,而新势力造车企业如理想、问界等也陆续推出了REEV车型。随着这些产品的持续推出上市和更新迭代,以及消费者对于混动车型的接受度不断提升,混动车型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混合动力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控制电机的输出,调整发动机的工作区奇亿怎么注册间到效率最优的部分,从而提升热效率,降低油耗。由于存在发动机和电机两个动力源,工作时能量流动的不同,混合动力系统有着不同的工作模式。这些模式包括纯电驱动模式、制动能量回收模式、串联工作模式和并联工作模式。串联工作模式下,发动机先将能量转化为电能,再由电机进行驱动;并联工作模式下,发动机可以和电机一同进行驱动,或在驱动的同时通过电机向电池充电。
不同的电机数量、电机位置以及动力耦合装置,构成了不同的混动构型。例如,P0位置的电机位于发动机前端,通常功率较小,无法纯电驱动;而P2及之后位置的电机大部分都可以实现纯电驱动。此外,还有PS位置的电机位于动力耦合装置内,类似于传统车的双离合变速箱;P3位置的电机位于动力耦合装置之后,差速器之前,动力传递路径不经过变速箱;P4位置的电机位于与发动机不同轴的差速器之前,通常应用于四驱车型。
从热销车型来看,基于双电机的方案是目前的主流趋势,包括以理想、问界为典型的增程式方案,以及以比亚迪DM-i为典型的双电机串并联方案。这些方案的共同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兼顾串联的经济性和并联的动力性,被认为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实现对主流传统燃油汽车升级替代的最佳方案。然而,由于结构复杂,控制难度高,这些方案需要主机厂在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动力总成方面有经验积累。
在混合动力技术方案方面,日系厂商如丰田和本田是最早开始探索、研究和应用的。丰田的THS混动系统和本田的i-MMD是其中的代表。丰田的THS系统采用了混联的构型,最初搭载在HEV车型上,经过五代的迭代和发展,已经成为方案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混合动力构型之一。而本田的i-MMD系统则以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而著称,可以根据需求切换行驶模式,使发动机始终工作在相对高效的区间里。
国内的主机厂如比亚迪、长城、吉利、长安、广汽等也都已经推出了有竞争力的混合动力技术方案。比亚迪的DM-i混动系统以电为主,实现了多用电、少用油并且高效用油的目标。长城的柠檬DHT混动系统则包括了多套动力总成,实现了多场景全覆盖。吉利的雷神混动Hi·X平台可覆盖A0-C车型,提供HEV、PHEV、REEV等多项动力组合。长安的新蓝鲸动力解决方案具备可插混可增程的双电机电驱,而广汽的钜浪混动模块化架构则支撑了其电气化转型。
在海外市场,欧美能耗排放法规的持续收紧,推动了PHEV渗透率的提升。例如,欧盟的能耗法规规定了2020年至2024年期间,欧盟车队平均CO2排放限值,乘用车为95g CO2/km,而2025年和2030年及以后的汽车CO2排放限值指标则更为严格。北美市场也发布了2032年排放标准,要求至2032年的全行业平均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为85克/英里。这些法规的变化,为PHEV车型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供给端,海外主机厂如通用、福特、沃尔沃、大众、奔驰、宝马和奥迪等也开始布局PHEV产品。这些厂商的加入,将进一步推动混合动力车型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渗透。
总结: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其技术路线已经逐渐明晰,市场竞争格局正在重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混合动力车型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厂商的积极布局和创新,将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效、环保的汽车选择。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混合动力汽车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