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运注册]\首页厦钨新能前身为厦门钨业下属电池材料事业部,公司2004年开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2016年12月,厦门钨业以现金出资10,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新能源有限,并将锂电业务经营资产划转给新能源有限。
2019年,公司通过增资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引入战略投资者、福建国改基金、天齐锂业、盛屯矿业等投资者。2020年4月,新能源有限以发起设立方式将新能源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称更名为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厦钨新能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审议通过,并于2021年8月5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福建省首单分拆上市成功案例。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厦门钨业持股比例为45.97%,实际控制人为福建省国资委。宁波海诚领尊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宁波国新厚朴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福建冶控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福建省国企改革重组投资基金分别持股 8.78%、3.75%、3.75%、3.75%。
公司共有3个全资子公司(宁德厦钨、璟鹭新能源、厦门鸣鹭)、2个控股子公司(三明厦钨、雅安厦钨)。
其中宁德厦钨系厦钨新能为重点发展高镍三元材料而设立的子公司,公司在建4万吨锂离子正极材料生产项目拟分三期建设,一期和二期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投料生产并具备年产2万吨生产能力;璟鹭新能源尚未开展实际经营活动,开展经营后将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同时作为公司对外销售平台;厦门鸣鹭为原材料的采购平台;三明厦钨主要负责钴酸锂的生产销售;雅安厦钨完成公司在磷酸铁锂产业布局,分期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
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钴酸锂、NCM三元材料等。锂电池能够应用于3C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储能三大领域,而正极材料的特性将直接影响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能,其成本占到锂电池总成本的30%-40%。
根据GGII数据,2020年厦钨新能钴酸锂正极材料产销量居我国钴酸锂材料行业首位,NCM 三元材料产销量居行业前五,锂离子正极材料总产销量据我国锂离子正极材料行业首位。2021年实现7.2万吨销量,创历史新高,市场份额达到9.9%,继续领跑锂电正极材料行业。
厦钨新能抓住行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凭借多年深耕行业经验与技术研发积累,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多家行业龙头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钴酸锂领域,公司与ATL、三星SDI、LGC、村田、比亚迪、欣旺达、珠海冠宇等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到下游中高端3C电子产品中;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公司与比亚迪、松下、宁德时代、中航锂电及国轩高科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钴酸锂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无人机以及电子烟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领域。高压钴酸锂是体积能量密度最大的正极材料,具有工作电压高、压实密度大、充放电速度快且稳定等优点,能够满足电子产品对电池高容量和外观轻薄等要求。
钴酸锂产品按照充电电压高低可以分为4.35V、4.4V、4.45V等型号,能量密度随电压的升高而升高,相应电池的待机时间也越长,未来4.5V+钴酸锂产品是公司研发和生产的重点。
NCM 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具有能量密度高、放电容量大、循环性能好、结构比较稳定等优势,其能量密度随着充电截止电压提升或镍含量提高而提升。公司目前以Ni6系NCM三元材料为主,并已具备Ni7系、Ni8系NCM三元材料的量产能力。
产业发展带动收入逐年上升,2021营业收入增速上升。2021年,厦钨新能实现总营业收入155.66亿元,同比+94.8%,实现归母净利润5.55亿元,同比+122%,近三年复合增长率90%。
营收增长主要受益于传统消费电子更新换代、新型消费电子的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等因素,锂离子电池正极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同时公司正极材料产能逐步释放,实现销售量高速增长。
2017-2019年公司钴酸锂营收占比为74.2%、68.5%、63.1%,三元材料业务收入占比为23.0%、29.9%、36.1%,三元材料业务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2019年受消化高价库存影响,钴酸锂利润贡献占比下降至22.6%。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行业及公司造成显著负面影响,造成复工进度推迟以及下游需求减弱;产业政策端的补贴退坡政策对动力锂电池及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公司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2020年钴酸锂营收及利润贡献占比明显增加,营收占比达到78.3%,三元材料收入占比下降至21.4%。2021年,随着下游行业需求回暖以及产品销售放量,钴酸锂利润占比小幅下降至63.31%,三元材料利润占比上升35.25%。
毛利率波动较大,净利率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公司销售净利率逐步提升,2021年毛利率9.6%,净利率上升至3.7%。受钴原料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定价机制、疫情及部分客户技术路线调整影响,公司毛利率波幅较大。2019年公司逐步消化原材料库存导致钴酸锂毛利率大幅下跌,随着原料市场价格企稳及前期高价原材料消化完毕,2020年钴酸锂业务的盈利水平开始呈现好转趋势。
在三元材料方面,2019年由于高性能产品产能逐步释放,三元材料毛利率上升至16.3%,2020年下降至8.1%的主要原因为疫情、补贴退坡政策以及快速扩产带来的产能利用率下降。2021年三元材料产销趋于稳定,利润率有所回升。
单吨盈利能力稳中有升。2021年钴酸锂单吨毛利2.08万元,保持在近年较高水平,三元正极材料单吨毛利1.9万元,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营运能力总体向好。2018-2021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85.4%、70.7%、 71.0%和63.9%,处于较高水平。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原因为:迅速扩产带来的流动资金需求增加;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借款、关联方借款等有息负债方式,股权融资相对较少。IPO后公司共募集资金14.47亿元,其中6亿元计划用于补充流动资金,2021年负债水平得到明显改善。2021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至7.4次,存货周转率持续上升至7.0次,公司周转能力总体向好。(报告来源:远瞻智库)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普及,3C电子产品增速放缓,受此影响,钴酸锂市场需求增速整体放缓。但随着新型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AR/VR设备、无人机等)的发展,钴酸锂市场需求预计仍可保持增长。同时,相对于中高端电子产品的售价,正极材料成本占比不高,成本敏感性较低,钴酸锂在这部分产品中很难被替代。
5G技术推广成为全球新一代信息革命发展趋势,疫情后手机市场回暖带来5G手机换机浪潮。
2016-2020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连年下降、年复合增速为-7.2%,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需求抑制更为明显;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上半年需求逐步释放,2021Q1/Q2智能手机出货分别为3.46/3.13亿台,同比增加25.6%/12.5%,单季5G渗透率高达20.22%。2020年中国5G手机出货量1.63亿台,同比增长1088.2%。
2015-2019年,平板电脑出货量持续下降,年复合增速-7.6%;2020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1.96亿台,同比增长14.0%。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出货量均有下降,下半年疫情影响减弱,下游需求有所回升,但整体来看,消费电子领域的存量竞争仍然激烈。2021年全球疫情控制情况向好,线上学习、工作浪潮促进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需求小幅增加。
可穿戴设备、AR/VR、消费级无人机等新兴消费电子发展迅速,应用于健康医疗、游戏娱乐、个人安全等领域,新型产品的不断涌现为钴酸锂正极材料提供了新的需求增长空间。
2015-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12.73%,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550.61亿美元。2020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达193亿元,增长率64.96%,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319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516亿元。
根据IDC等机构预测,2021-2024年可穿戴设备、无人机、AR/VR市场年复合平均增速分别为20.0%、15.6%、40.8%,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2020年全球钴酸锂出货量8.2万吨,同比增长4%。据GGII预测,未来钴酸锂出货量将持续保持增长,2025年有望增加至9.6万吨,2021-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3.2%。
钴酸锂的理论密度约为 5.06,在镍酸锂、锰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中具有最高的理论密度值,其体积能量密度暂无对手,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其振实密度及压实密度都在现有材料中属于较高水平,且其容量与电压体现出随应用电压升高而升高的态势,在保持其高压实密度的前提下,高电压钴酸锂的体积能量密度仍然处于领先水平。
4.6V钴酸锂的体积比能量密度高达3696Wh/L,较4.4V钴酸锂提升30%,较4.2V提升60%。八系高镍NCM及NCA体积能量密度低于3000Wh/L,仅可对标4.4V钴酸锂,其平均电压窗口拖累容量水平;富锂正极材料理论密度过低,即使能量密度高达300富锂材料仍稍逊一筹;大幅高于受理论比容量所累的尖晶石结构镍锰酸锂及锰酸锂;磷酸铁锂受平均电压过低限制,其体积能量密度不及其三成。
高电压钴酸锂的开发面对重重困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体相结构变化、表面结构变化、界面副反应、O参与电荷转移过程以及高电压配套技术问题。
这五大问题又会分别导致材料容量快速衰减、内阻增加、电解液消耗、界面膜增厚、安全性能下降等一系列宏观电池失效行为。
对锂电池长续航的需求与体积的限制,促使高电压钴酸锂电池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4.45V以上钴酸锂产品的全球可产出占比不足10%。该类产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随着充电电压的提高,钴酸锂材料会逐渐出现不可逆结构相变、表界面稳定性下降、安全性能下降等问题。高电压钴酸锂在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表面处理、粒径控制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较高难度,技术壁垒较高,供应商需要依靠长时间技术和实践积累才能掌握,未来行业龙头企业将形成高电压、高压实钴酸锂产品研发趋势,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竞争优势。
根据GGII数据,2018年-2021年,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持续居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首位,2021年市场份额达到9.9%。2021年公司正极材料产销量分别为7.11万吨、7.22万吨,同比增长42.5%、46.5%,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龙头地位。
从产销量数据来看,近三年公司产销基本达到平衡,下游需求旺盛,扩产空间较大。
2018-2021年公司钴酸锂产销量稳定上升,2021年公司产销量分别为4.46万吨、4.51万吨,同比增长32.21%、34.84%。2018-2020年公司钴酸锂销量居国内首位,钴酸锂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20%、28%和39%,是行业内绝对龙头企业。
锂电池能量密度可以通过采用更高能量密度电芯与电芯成组结构优化两个途径提升,厦钨新能作为正极材料企业,主要协助下游锂电池企业提升电芯能量密度,提升电池充电截止电压能够显著提升正极材料性能。
钴酸锂产品按照充电电压高低可以分为 4.35V、4.4V、4.45V 等型号,目前市场上钴酸锂出货量仍以4.4V以下产品为主,高电压钴酸锂(4.45V+)仅有包括公司在内的少数企业能够开展,20年底公司自主研发的4.48V钴酸锂正式批量供货,21年份额大幅提升;4.5V钴酸锂开发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旨在进一步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通过优化前驱体四氧化三钴控制结晶法生产工艺、掺杂包覆元素等技术及工艺解决电池在高压工作状态下的高温循环、储存及安全问题。另计划针对快充型钴酸锂失效机理以及改性手段展开研发,目前项目处于方案设计阶段。
公司研发费用持续领跑。高电压钴酸锂在前驱体沉淀、材料烧结、掺杂、表面处理、粒径控制等生产工艺方面存在较高难度,公司多年生产时间,掌握并积累大量专业技术。2017-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73、3.32、2.45、2.61、4.52亿元,长期处于同业前列。
产品品质领跑同业,竞争优势显著。厦钨新能在4.45V高压钴酸锂行业处于顶尖水平,在具备稳健产能的同时,确保比容量水平较4.4V稳定提高,且高于业内其他企业生产的钴酸锂比容量最高水平。
市场需求旺盛,高电压系列产品占比大幅提升,2020年4.45V产品营收占钴酸锂总营收比例大幅提升至68%,钴酸锂产品结构由以4.4V系列产品为主发展为以4.45V系列产品为主,此外4.45V以上的产品也有一定提升。高电压产品技术水平更高,毛利率相对较高。
在3C锂电池领域,公司与 ATL、三星SDI、LGC、村田、比亚迪、欣旺达、珠海冠宇等国内外知名电池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其中2020年ATL营收占比高达54%。ATL为全球消费电子锂电池龙头,在笔记本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手机锂离子电池市场中的占比分别高达34%和38%。(报告来源:远瞻智库)
三元正极材料的销售量主要受到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行业需求情况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需求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超过3C电子产品领域成为锂电池主要消费终端。基于全球政策导向、能源结构转型趋势,我国已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和出口第一大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中长期时间内作为锂电池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2015年以来产销量、保有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
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量354万辆,同比+159%。根据2020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在汽车新车销售总量占比预计达到20%左右,而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该目标有超预期实现的可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到2025年有望达到1400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2400万辆。
据GGII调研数据,2021年全球三元材料出货约74万吨,其中高镍三元约30.9万吨,同比+120.71%,中国三元材料出货量43.3万吨,其中高镍三元约17万吨,同比+181%。受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带动,预计2022-2025全球三元正极总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超30%,2025年预计达到178万吨。
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2021年全球三元材料出货量前五位的企业分别为LG化学、容百科技、Ecopro、巴斯夫、住友金属,CR5仅38%。
目前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容百科技、当升科技、天津巴莫、长远锂科和贵州振华。尚未出现绝对领先的三元正极材料企业。行业内部,现有三元正极材料企业亦纷纷扩充产能抢占市场份额;其他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装机量更是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日趋加剧.
未来,随着政策端补贴标准的不断上升,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的基础上下调了30%,并预计于2022年彻底退出,行业壁垒日渐筑牢,优胜略汰的趋势会逐步显现。
下游整车厂及配套供应商的激烈竞争带来降成本压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资源将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厂商倾斜,产能水平、与下游客户的合作及配套研发能力将是未来行业龙头的主要竞争优势,预计未来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续航焦虑拉动需求端长续航车型。国内车企纷纷推出长续航车型,对电池性能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汽埃安、哪吒及比亚迪推出最高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新型车型对应电池容量平均不低于100千瓦时,续航在600km以上的奔驰EQE等车型所配电池容量均不低于72千瓦时。
提升电池容量往往可通过提高正极电压以扩大窗口电压、镍含量提高及提高电流三种方式,对应高电压、高镍、高功率三条技术路径。
中长期来看,纯电动车领域中NCM三元材料的高电压化、高镍化已成为现实趋势。
2)高镍高压等三元材料工艺复杂技术壁垒高,企业议价能力强,巩固企业市场地位;
3)八系以上高镍三元材料热稳定性较差,目前行业内实现稳定量产Ni8系高镍材料的企业较少,高电压及高功率路线可作为安全性更高的选择共同应用。
根据SMM数据,2021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中5系/6系/8系及NCA基本实现三分天下,占比分别为33%、32%、35%,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电池续航里程要求的提高以及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包括NCM622、NCM811在内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与磷酸铁锂共同抢占中低镍材料市场份额。
全系布局寻求技术突破。公司不断突破NCM三元材料的高镍化、高功率化、高电压化三个细分方向的工艺难点,并均有先进产品实现产业化,尤其是在高压、高功率的技术路径走出差异化路径。
高镍 NCM 方向:公司于2018年实现Ni8系多晶及单晶产品量产,在此基础上制备出球形及单晶Ni9系三元材料。当前公司中高镍三元材料比容量、首次效率均较同业公司存在明显优势;
目前公司已经取得高镍生产研发能力,突破一系列工艺难点。高镍三元材料由于采用高腐蚀性原材料氢氧化锂,因此在混料制备的过程中对密封性、温度及湿度都有着严苛的要求;两次烧结工序在增加成本的同时,纯氧气的烧结环境要求制备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及抗氧化性。
在生产工艺之下,高镍三元材料还有着产品与余料反应降低导致性能降低、材料果冻化降低涂覆性能、稳定性较低易变形等诸多材质上的难点。
高功率 NCM 三元材料:持续设计开发多款Ni3系和Ni5系高功率NCM三元材料,兼具低温性能与可比肩磷酸铁锂低成本的经纪效应,主要应用于48V轻混、HEV、PHEV 等车型并形成规模化销售。
2012年来公司长期向发达国家出口高功率三元材料,随着产品不断迭代,技术长期处于行业前列。目前已经完成部分进口替代,21年新开发的多款高功率三元材料获得多家客户认证。
2022 年锂价波动情况显著,具有较大增幅,而高功率具有用电池量较少的特点,对锂价波动敏感度较低,预计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高以提升高功率三元材料需求。
22年一季度国内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同比过去三年均值增幅均超100%,仅3月单月混动车销量高达8.8万台,同比21年同期+143.7%。
在高电压NCM三元材料的研究趋势方面,公司在掺杂、包覆等主要高电压生产难点积累了多年研究经验,突破国内企业技术限制,早在研发首款车用单晶材料时便借鉴经验深入发展。
高电压三元材料具备多循环次数、高稳定性、高能量密度、低镍钴用量等明显优势,在当前镍钴价格高位震荡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下,具备相当的经济优势。
目前高电压NCM为公司70%以上产能集中生产方向,未来将进一步集中产能加强高电压三元布局。
4.3V高电压Ni3系NCM单晶三元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早在2015年得以实现,并进一步推出Ni5系、Ni6系NCM单晶三元材料,是行业内最早实现将单晶Ni5系、Ni6系NCM三元材料大批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企业之一,高电压五系及六系NCM产品具备比肩八系以上高镍三元材料的指标水平,可支持续航1000公里。目前公司正逐步推出Ni7系高电压NCM 三元材料。
2018-2021年,公司NCM三元材料毛利率较同行业公司毛利率较低,并且在2020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四年毛利率分别为14.34%、16.32%、8.12%、13.02。前期公司毛利率低的原因为产品结构以Ni5和Ni6系为主,毛利率相对高镍系公司低,但随着更高镍产品技术与产量的突破,单吨毛利率有望提升。
2021年毛利率有所回升,是公司产能增加和下游需求增长带来的直接影响,未来公司三元材料领域盈利能力有望继续抬升。
公司Ni5系、Ni6系高性能产品合计销售占比从2018年的52%提升至2020年的85%,随着高性能产品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中高镍三元材料成为公司重要产品。同时低钴含量产品的毛利率更高,随着后续公司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正极材料不断扩产适应后端需求。公司在宁德基地已有三元材料产能2.5万吨,在募投资金运用方面,公司在海璟基地建设年产4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一、二期),目前正按计划投建中;募投同时公司投资启动三期2万吨正极材料设备安装采购项目。近日为满足下游急剧增加的订单需求,公司计划总投资9.9亿元在海璟基地新建9#厂房,形成3万吨锂离子正极材料产能。
在上述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海璟基地将拥有年产7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能,公司总体三元材料产能达到9.5万吨。厦钨新能下游客户对三元正极材料,尤其是高镍正极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车用材料产品认证周期长,及时扩产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需求,在2020年6.4%的市占率水平上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是专业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电池及相关集成产品和锂电池材料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市场应用开发的高科技企业,2019年起厦钨新能开始大规模向中创新航供应产品,销售额约6.19亿元,为厦钨新能贡献全年营收的8.9%,占中创新航采购总额的17.7%,该比例逐年上涨,2020和2021年分别达到18.2%和25.9%。
根据 GGII 统计数据,2020 年中创新航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3.82GWh,位居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四,行业地位稳健。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动力电池装机量约9.1GWh,同比增长近140%,在国内第三方动力电池企业中位居第二,为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2019-2021年连续三年同比增长率超100%,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核心动力电池企业之一。截止2022年四月,中创高航累计装机量约5.1GWh,成长势头强劲。
产能持续扩建,预计良好势头延续。中创新航2021年实现有效产能11.9GWh,产能利用率95.2%,同比20年+189.5%。公司持续完成项目扩改建,新建多条新产线的同时坚持完成技术改造,计划2022/2023年分别实现有效产能25GWh和55GWh,年复合增长率超100%。
正极领域全面布局,磷酸铁锂项目启动。2021年12月14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与雅化锂业以及沧雅投资在四川省雅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资设立雅安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92,655.11万元,建设年产10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一期),首期建设完成后将形成年产 2万吨磷酸铁锂的产能(含前驱体),厂房及公用配套设施则均以10万吨产能为建设标的,为未来进一步扩产夯实基础。
早在2009年公司就建有磷酸铁锂中试生产线,十年前便成功研制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有效解决磷酸铁锂低温放电性能不佳的主要难点。经过多年持续研发投入,公司技术积累深厚,计划坚守差异化生产路线,继续完成低温性能、倍率性能等磷酸铁锂主要缺点的攻克。
磷酸铁锂生产工艺与厦钨新能现有钴酸锂、三元材料业务存在一定差异,沧雅投资在磷酸铁锂方面具有丰富研发及生产经验;雅化锂业专门从事锂盐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可为合资公司提供丰富且具有价格优势的锂资源,保证合资公司的供应链稳定性。本次合作可充分发挥各公司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公司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的增加,锂离子电池行业公司必然考虑进入这一市场,公司之前虽然没有生产磷酸铁锂,但拥有完善的技术储备,同时下游客户磷酸铁锂需求较大,在雅安布局也可利用当地低电费优势。综合来看,此次投资布局能够补全公司产品线,增强综合实力。
若最终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及预期,而公司主要下游为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公司主营业务未来高速发展的持续性将受到较大影响。
若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发生不利变化,公司三元正极的市场需求将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对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持续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若市场原材料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行,公司可能面临不能及时采购原材料或采购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匹配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的新增产能建设至关重要,其进度将显著影响公司利润和市场占有率。